第1612章 真宝瓷也(2/3)

窑变,产生出绚丽多彩的月白、玫瑰茄皮紫、丁香紫等色调,其中红与天蓝釉融为一体的“钧红“。

碗、盘类底足足端修削呈斜面,底中心凸起,除以釉色取胜外,常有贴花装饰。

蚯蚓走泥纹是北宋钧釉的一大特征,而到了金元之时,钧瓷已基本不见蚯蚓走泥纹。

灰白色和淡黄色胎质较粗松,叩听其声近乎瓦,此类多属晚期产品。

又有影响钧瓷成品率的,则是所用燃料。

清代及近现代的仿品,常以开片来表现蚯蚓走泥纹。

钧窑有以下特点:宋钧就传世出土器物所见有两种。

钧瓷起于唐代,北宋达到了鼎盛,而金元时代仿钧品生产已经达到了宋钧水平。

南宋后至元代,此种钧器较多见。

器物一般多施满釉,圈足足端处无釉,胎釉交接处不整齐,垂釉很厚,俗称鼻涕釉。

由于支钉与器物粘连在一起,烧成后多是敲掉的,故支钉痕较大且高低不平。

北宋钧窑一般多施满釉,圈足底部刷一层酱褐色釉,俗称芝麻酱釉。

北宋钧器的铭文不多见,有铭文的都是北宋后期宫廷用瓷。

元代钧窑的产量不断增加,但质量下降。

个别精品中其工艺水平却堪与宋钧媲美,只是为数不多罢了。

北宋钧窑的胎土淘洗较细,胎色浅灰,釉汁肥厚,晶莹匀润,以天蓝釉为多见。

一种为浊釉,称暗釉。

多数胎质明显粗松,胎壁较厚,外壁施釉往往不到底,胎釉交接边沿不整齐,釉面有琮眼气泡,以天蓝月白等色为多见。

只因圈足处施釉薄,釉下胎色和薄釉交融呈现浅酱色。

另外又有灰白色、淡黄色。

金代钧窑的胎质,细腻紧密、烧成后多呈浅灰或米黄色。

宋钧“窑变“特征,是出于釉药中活动性配方,且与窑炉结构关系密切。

铭文主要刻一至十的数字,即器底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单数的施钧红釉;

二、四、六、八、十双数的施天蓝,月白釉。

还有以刻北宋宫廷建筑名的,如“奉华殿“、“养心殿“、“重华宫“、“景阳宫“等,铭文字体的笔画纤细。

钧瓷有两种釉,暗釉和亮釉。

亮釉钧器釉质较粗糙,釉层薄,开大小纹片,且釉上多棕眼,内多鱼子纹,外部着釉多不到足脚,圈部中心刷圈釉或根本无釉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请记住【我的系统不正经】最新更新章节〖第1612章 真宝瓷也〗地址https://wap.bqg22.org/216/216122/1608_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