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五百零五章分刻如屏,以形写神(2/3)

造形体,与其他的陵墓凋刻拉开了距离。

通过形态紧张的形象描绘,表现出空间的张力。

使观者的感受,不只局限于四方之内。

四周的边框,更是加强了石屏装饰感。

这与外部区别,更为明确地彰显主题。

在我国古代艺术中,无论是绘画抑或是凋刻,所追求的艺术审美是“以形写神”。

外在的形态再相似,也毫无意义。

只有深藏于形体之内气韵,才具有生命力且永恒。

工匠师们在“六骏”的塑造中,大胆突破,巧妙布局,刻画形象高度概括极富个性。

还有凋刻手法,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相结合。

使“昭陵六骏”。最终成为我国古代石刻艺术史中的珍品。

李世民组织创作浮凋“昭陵六骏”,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纪念战马,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。

在人类历史上,马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家畜。

由于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,古今中外以马为题材的艺术作品经常出现,并逐渐有了深厚的文化内涵,是时代精神气质的反映。

唐初的“昭陵六骏”不是直接对实际纪念者进行正面的描绘,而是以其所骑之马作为代替、象征来表现重大的历史事件。

它以写实手法和象征意义,充分显示了大唐王朝的盛世雄风。

唐代注重美术的政教功能,尤其是在早期。

与“昭陵六骏”性质最接近的,是“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”,可惜如今已不存在。

李世民为了表彰开国功臣,将他们的形象绘制在凌烟阁中。

一方面肯定了他们的功绩,另一方面在社会上树立起忠君的榜样。

“昭陵六骏”的出现,与上述作品的出现道理是相同的。

李世民本人善于向当时人,以及后人夸耀自己,他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位开国“明君”。

最终他做到了这一点,所以到现在如果让世人说一说古代的明君,第一个被想到的应该就是他。

至于秦始皇,他在很多人的印象之中,是暴君,可不是明君。

所以,这是以为十分注重宣传,也十分会宣传的帝王。

为了做到这一点,他在许多方面采取措施,比如历史文献记载以及用艺术作品表现。

“昭陵六骏”,即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

首先,他突出自己的功业,澹化父兄的影响。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请记住【我的系统不正经】最新更新章节〖第一千五百零五章分刻如屏,以形写神〗地址https://wap.bqg22.org/216/216122/1502_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