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正确之道(2/3)

记硬背上面的纹饰特征和器形特征。

要想真正有所成就,必须在市场中,多实践多学习,避免按图索骥造成损失。

有着完整的元青花制作工艺,陈文哲自然不会这么麻烦,他只需要自己动手画一下就可以。

对于他来说,最难的还是胎土和釉色的仿制

对于利用新原料,仿制古瓷的人来说,胎土和釉色的仿制是最困难的。

如同模仿一幅书法作品,你可以模仿字形,却很难仿出风格。

胎土的仿制,取决于原料的配方。

南宋以前,景镇瓷器的胎土,一直以单一的瓷石为原料。

当上层瓷石出现能源枯竭时,南宋末年,景镇瓷工在浮梁瑶里乡麻仓村,发现了麻仓土。

后在高岭村发现与麻仓土一样性质的泥土,名高岭土,这是制瓷工艺一大转折。

“二元配方”的制胎法,自此让景镇瓷器自元代起扬名全国。

今天景镇的很多陶瓷作坊,为了节约成本,直接购买来自外地制泥厂的原料。

在景镇的南山里也有不少这样的制泥厂,用这些原料制作的瓷胎,很容易识别真伪。

比较难鉴别的,是严格按照瓷石加高岭土的配方,制作的瓷器。

然而终究不可能做到完全相同,尤其是明代早中期的瓷胎。

由于麻仓土已经消失(消失于明中后期,据说这也是明后期大龙缸屡屡烧制失败的原因),今天已经不可能复制。

而釉色的仿制,取决于釉料的产地和配方,不论是青花的钴料,还是釉里红的铜料等。

不同时期的产地和配方,也有差别。

以青花瓷的钴料为例,从元代的苏麻离青到明初的石子青,再到成化的平等青、嘉靖万里的回青、天启崇祯的珠明料,最后到清中晚期的洋蓝等等,都因产地的不同,而呈色效果各异。

随着很多原料的消失,今天普通工匠已经很难仿出那一时代真品的效果。

当然,釉水的稠稀比例和上釉方式,也影响着最终的呈色效果。

至于对重量的仿制则更难,毕竟,对于大部分仿制者来说,他们并没有机会亲手接触真品实物,所以这一点也不易仿制。

在今天瓷器的鉴别要素中,掌握胎土和釉色的特征,是至关重要的。

建议收藏爱好者在刚入门时,可以先买一些瓷片标本学习。

等琢磨透之后再买完整器,方是正确之道。
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请记住【我的系统不正经】最新更新章节〖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正确之道〗地址https://wap.bqg22.org/216/216122/1224_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