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34章:言官出京,衍圣公立(2/3)

御史监察百官,谏官讽谏君王,虽然都是言官,却是两套不同的体系,但是在宋朝划分其实已经不太明显,台谏合流,成为了政,治斗争的一种工具。

言官们先后离开朝堂,朝廷清净许多,不平之人也只能够说两句:“近日以来,所谓正人贤士者,纷纷引去,如此皆众所共惜其去。”

被贬的都是正人贤士,他们骂得都是奸邪小人,只要坐上了那个位置,就被聚光灯看着,做什么都是有私心。一干台谏们可知,今日被骂做奸邪小人的宰执们,昔日也都是自诩正人君子的。

如此政,治生态,即便是不想要演变为党争,也是不可能的事情。多少人是为了博取清名,又有多少人是真的为国去奸。曾经的赵昕颇喜欢宋朝言官“正义直言”的氛围,但是现在,已经是厌恶大过了喜爱。没办法,赵昕这个太子也是言官们攀咬的对象,赵祯不希望赵昕的势力增长,有意放纵言官弹劾赵昕。

这短短几个月,赵昕的心态发生了许多变化,原本不过是在一旁看戏而已,如今却有了更多的想法。言官群体作为君王制衡宰相权力的工具出现,有没有什么办法不靠这些言官,照样能够制衡宰相。

许是暂时还没有到达那个一国至尊地位,赵昕想了许久,也没有想出一个合适的办法来,但这事也不急在一时。

三月还有一件事,不大不小,却值得一提,赵祯诏封孔子为衍圣公。这个时候,孔子后人已经延续至第四十七代了,这一代孔家家主为孔宗愿。

中国姓氏成千上万,由姓氏,也就是血缘关系衍生出来的宗族势力在朝野长期占据着重要地位,人们常说有关系,说得也主要是血缘关系。如此多的家族,但是要说哪一个家族最为成功,孔家绝对是绕不开的一个家族,往往是第一,最差不会跌出前三。后世但凡是姓孔的人,都会将自己的祖辈牵扯到孔子上去,虽然可能不一定有关系。

孔子,儒家创始人,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,即便不是中学生,对他也不会陌生,即便是没有看过《论语》,但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样的话,还是张口即来。这是一个将自身思想烙印在民族血脉之中的人物。

此处不讨论其思想正确与否,是否适应时代发展,仅仅讨论其谥号的演变。

孔子死后,鲁国称其为尼父,孔子没落贵族出身,哪怕是曾经担任过鲁国高官,也并未真正动摇三桓对鲁国的统治,虽然谥号中带着敬称,但是仅仅是如此而已。

秦朝重法轻诗书,儒家及其他百家之学被禁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请记住【大宋皇家发行商】最新更新章节〖第434章:言官出京,衍圣公立〗地址https://wap.bqg22.org/215/215876/432_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