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05章:物价风波(1/3)

十月初,市面上一石米的价钱是一千二百钱。这是官府划定的粮价最高线。

但是,想也知道,这个价钱已经买不到粮食了,黑市交易粮食基本上一石一千五百文往上。

粮食价格是一切物品价格的基准,粮食价格上涨,其余物品想要不涨价也不可能了。

现如今汴京郊外收购一石谷子(即没有脱壳的粮食,不会有人以为大米是超市长出来的吧)都要八百文以上。

一般来说,一石谷子和一石米的比价大概是二比一,要是刚收的谷子价格还会更低(含有水分,要经过晾晒才能够入仓库保存)。也就是说,如今市面上的米价实际上应该有一千六百文,真是一个令人难以想象的数字。

汴京城百万人口,绝大部分人都是物价敏感群体,粮食上涨百分之十就要饿肚子,如今这价格比之平时,直接翻了一倍,而且还看不见底,自然导致民议汹汹,民众争先恐后地争抢粮食。

赵祯难以理解汴京这一次莫名其妙的物价上涨危机,之前几次物价上涨,要么是水灾,要么是干旱,要么是大运河堵塞,要么是辽人在边境屯兵。

总而言之,都是有一个理由的,然后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,问题基本上能够解决。

怎么这一次明明风调雨顺也会突然上涨,就只能够归结为有不法商贩囤货居奇,操控物价。然后赵祯的应对手段是加大对粮商的监管,同时开放储备粮,加紧转运江淮粮食。

但是,哪怕是十万石粮食投入到市场上,也就好像打了一个水漂一样,不一会儿就沉下去了,不见声响。

除了投机资本扫货外,百姓感觉到粮食不足,争相抢购,对未来的恐慌,导致无论多少粮食投入都没有效果。所以面对经济危机的时候,信心是最重要的。

而粮价上涨带来的社会问题,比如打砸抢烧,比如刚刚压制下去的高利贷,纷纷出现。

民间出现了不少小民向地主借高利贷而地主畏惧不许,小民困饿而死的故事。

朝中甚至有声音出现,认为应该放宽对高利贷的约束,小民用钱换命,为什么不许。这是人说的话?

改革之难!改革之难!为什么难?改之前难,改的时候难,改过了维系难。

强大的历史惯性,使得高利贷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生存空间。小民的脆弱性使得其自身借贷成本极高,地主为了确保自身利益也会提高利息。类似于后世小微企业借贷难。晴天借伞,雨天收伞,听起来荒诞不经,但从风险的角度上看有其现实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请记住【大宋皇家发行商】最新更新章节〖第305章:物价风波〗地址https://wap.bqg22.org/215/215876/30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