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1章:当官不为民做主,不如回家去种黍(上)(2/3)

写下这些。

此事他不管,无人可指摘,毕竟赵昕现在不过是八岁,谁会为难一个孩子。但插嘴一说,就要得罪许多人,既包括清流台谏,也包括主政山东,河北等地的封疆大吏。

何必要自己往火堆上靠?或许有人会这样说。可是如果赵昕不说,且看朝堂之上有多少人真正关心此事。

街道两旁饿死的人不是他们的亲属,被迫卖儿卖女的也不是他们,甚至于他们好能够趁此机会大捞一趣÷阁,多几个小妾。他们的快乐,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。

你又不熟悉民情,如何比得上主政一方的他们,又能够提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建议来呢?或许还有人会这么说。

是的,赵昕哪怕有着后世的知识,但是客观事实就是北方大面积旱灾,大量缺粮,巧妇难为无米之炊。粮食问题即便是后世也没有完全解决,不得不一次次提起耕地红线。

赵昕确实没有改天换地的力量,但是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却是永恒。

中国这片土地主要是季风气候,国情如此,水旱灾害时有发生。中国百姓的忍耐力一次次提高,不需要统治者保证年年风调雨顺,只需要你做该做的事情,哪怕是做做样子,也能够缓和民间的不满情绪。

百姓最怕的,是感觉到被忽视。当你抛弃了他们的时候,他们也将抛弃你。

这可以说是赵昕第一次写奏章了,虽然平日看过不少先贤奏章,乍一看好像不怎么样。但是真到了自己写的时候,尽管字斟句酌,赵昕仍旧是花费了半个晚上的功夫,才最终成稿。并不长,就是**百字的样子,绝大部分的奏章也就是这个字数。

明日清晨,赵昕便自己亲自交给赵祯,连带着还附上了台谏交上来的报纸。

赵祯本以为不过是小事,看过之后才明白,这可不是小事。赵昕专门写一趟奏章,又怎么会是小事。

阅毕,赵祯叹了一口气,道:“朕知道了,会让台谏再交一份上来的,此次北方大旱,部分受灾府县又传来蝗灾的消息,注定是国运艰难的一年。”

赵昕没有回答,因为赵祯同样没有提出解决办法,对这个回答并不是特别满意。

只是,儿子还能够让老子怎么样呢?旱灾如此,放在任何一个朝代,都不可能没有任何的代价,赵祯又能够做什么呢?

让山东的百姓暂时到受灾相对较轻的河北就粮,大力调拨南方粮食北上。然后呢?谁也变不出来粮食来。

台谏再一次交上来的答复,便是如此。赵昕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请记住【大宋皇家发行商】最新更新章节〖第121章:当官不为民做主,不如回家去种黍(上)〗地址https://wap.bqg22.org/215/215876/124_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