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61章衣食住行(2/6)

衣裳,那穿起来多有面子?

从价钱上说

大洋帝国澳洲本土不产棉花,棉布大都是来自于非洲莫桑比克,还有少部分的英国棉布和花旗国棉布,价格相差不大,都是在每匹8角至一元银洋之间。

一个男人做身长袍需要8匹布,加上手工和棉花物料,怎么着也得11~12块银洋,所以做成棉布衣服并不便宜。

要是购买羊毛呢大衣的话,最普通的那种含六成羊毛的料子,差不多也就是20来块银洋一件(1英镑左右),以普通居民的平均收入来看,一点也不贵。

当然了,这只是产地价格,若运到吕宋群岛最少还要增加三成,运到索马里得翻一倍,运到欧洲市场价格翻三倍到4倍。

这与帝国本土市场不同,进入欧洲市场有很多税收和费用,还有生意合作伙伴,码头储存与运输费用,分销渠道等等的利润和费用,再加上高昂的远洋海运费用,本土生产商如此劳心劳力肯定要多赚一些,价格自然水涨船高。

羊毛呢大衣价格的区别就在厂牌与羊毛含量上,纯羊毛的服装价格比6成毛涤混纺要高上好几倍,著名厂牌的成衣溢价更高。

最昂贵的是私人定制,那价格可就没数了,几百银洋一件的情况都不鲜见。

人民幸福感如何,那得看对比。

大洋帝国的移民绝大多数来自于神州大地,现如今情况怎样呢?

1899年(清光绪25年)

清朝人口达到四万万二千万之巨,相比较原来历史时空并没有减少,再加战乱频仍,连年自然灾害,想吃口饱饭已是奢侈。

为何移民到大洋帝国超过2500万人,大陆人口还有那么多?

细究其原因

在于清朝庞大的人口数量,每年仅仅因为自然灾害或家庭困难养不活而夭折的孩子,数量就非常惊人,年均移民澳洲百万规模影响微乎其微。

甲午战败之后

清朝向国外列强借入了大趣÷阁款项用于战争赔款,这都需要逐年偿还,这些沉重的负担都加注在民众头上,牛毛苛捐杂税众多,人民生活困顿,物价飞涨。

清-仲芳氏《庚子记事》写道:“刻下每石银十,粗麸白面每斤银五分,买米只卖十斤,买面只卖二斤,尚须鸡鸣而出,太阳一出即售停矣。”

同年10月7日,又记:

“白面大钱五百六十文,小米面每斤三百,玉米面每斤二百,白米系南粮,海道不畅,米庄不免居奇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请记住【澳洲风云1876】最新更新章节〖第761章衣食住行〗地址https://wap.bqg22.org/200/200621/759_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