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2章(2/3)

电影完成叙事母体的迁移,《悲伤逆流成河》将一个年少意气迷茫反叛的故事,重塑为对人性阴暗、校园霸凌、亲情淡漠的控诉,叩问了社会良知,唤起共情心理。

《少年的你》则将重点放在校园霸凌的刻画上,对原著后半部分的推理予以弱化。

尽管在人物设置上,依旧囊括疼痛文学、言情故事和女性网文的标配。但《少年的你》和《悲伤逆流成河》都更有意的将角色,置入校园欺凌的复杂发生机制中,为人物行为提供合理动机。

普适性的人物形象,增强了故事影射与情感代入。陈念和易遥不再是有着特殊经历的生命个体,而代表着一类人:因家境贫穷、文化差异、形象外貌等非主观因素遭到误解和欺凌的群体。

社会议题的加入终于让泪点片摆脱文化快餐属性。对造梦的心生厌倦,让观众对现实的回归倍感亲切。

然而这种回归,又是非常不彻底的。类似《少年的你》和《后来的我们》那种赏心悦目的痛感,在现实主义的包裹下却难掩与生活的疏离。

可以拒绝长大吗?

泪点片似乎不约而同给予消极回答。

《少年的你》用意外死亡解决校园霸凌,《后来的我们》用平淡婚姻去反衬旧爱深沉,《狗十三》的李玩从一个抗争的孩子变成一个懂事的孩子。

泪点片的观众画像显示:不仅女性角色在泪点片里挑大梁,女性观众也贡献最多的票房和眼泪。

《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》,书写女性的**与追求。宋媛媛与张哲凯住在一起十年,两人在一张床上睡觉,但是却是同居不交往相爱不表白。

两人都没有跨越界限。但恰恰是饱受诟病的0.5次关系,回应知情同意的女性权利?

而不时出现在《少年的你》中的暗示,周冬雨不再是易烊千玺的男性凝视对象,反过来她会把易烊千玺的身体当成反凝视。

这种后退恰恰是电影在女性话语上的进步,无性青春片规避潜在的道德风险。

因为当代年轻人的情感宣泄,不再局限于传统方式:刷抖音段子笑到后半夜,进电影院带上纸巾哭一场都是常事。

这种排遣路径,注重娱乐性和仪式感,是随着社会的碎片化和人际关系疏离化不断裂变的。

当短视频已基本满足人们对笑的需求,喜剧
本章未完,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......... 请记住【配音天王】最新更新章节〖第252章〗地址https://wap.bqg22.org/199/199146/252_2.html